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九洲平台 > 新闻动态 > 中医故事之石斛酒
中医故事之石斛酒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1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《药酒里的新生》—— 一位工程师的康复之路一、隐疾缠身

李明,45岁,是一名长期伏案工作的建筑工程师。近两年,他总感觉浑身乏力,食欲不振,吃点东西就腹胀,手脚冰凉。起初他以为是工作压力大,没太在意,可后来双腿渐渐酸软无力,关节隐隐作痛,尤其是阴雨天,膝盖和脚踝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。

他去医院检查,医生说是“慢性疲劳综合征”,建议他多休息,可吃了些西药,效果并不明显。后来,一位老中医看了他的舌苔(淡白、有齿痕),又把了脉(沉细无力),告诉他:“你这是'风虚劳损’,气血不足,脾胃虚寒,加上湿气阻滞,所以吃不下饭,腿脚也没力气。”

二、古方今用

老中医翻出一本古医书《普济方》,指着一则方子说:“这个药酒方适合你,能温中散寒、强筋骨、祛风湿。”

方子如下:

用石斛(去根)四两,丹参、芎䓖、杜仲(去粗皮)、防风(去芦头)、白术、人参(去芦头)、桂心、五味子、白茯苓、陈桔皮(汤浸去白瓤焙)、黄芪、薯蓣、当归、干姜(炮裂)各二两,甘草(炙微赤)一两,牛膝(去苗)三两。上药都细剉,以生绢袋盛,用清酒五斗,于瓮中渍,七日开。主治治风虚劳,腹内冷,不多食。初温服三合,日再服,渐加至一盏为度。(《普济方》治脚气痹弱,筋骨疼痛,余同上。)

老中医解释道:“石斛、牛膝强筋骨,人参、黄芪补气,当归、丹参活血,干姜、桂心暖脾胃,再加上酒行药力,慢慢调理,你的症状会改善。”

三、浸泡药酒,耐心调养

李明按照医嘱,把药材切碎,装入纱布袋,泡进优质高粱酒里,密封七天。七天后,药酒呈现出琥珀色,散发着浓郁的药香。

他每天早晚各喝一小杯(约30ml),温服。第一周,他感觉胃口稍好,腹中没那么冷了;一个月后,双腿沉重感减轻,走路轻快了些;三个月后,食欲基本恢复,关节疼痛也大大缓解。

四、重返活力

半年后,李明不仅吃饭香了,手脚暖和了,连久坐导致的腰膝酸软也消失了。他重新开始晨跑,甚至周末还能去爬山。同事们惊讶他的变化,他笑着说:“老祖宗的智慧,加上耐心调养,真的管用!”

(故事虚构,药方仅供参考。实际治疗请遵医嘱。)

该方为一种传统中药酒剂,出自《普济方》,主要针对风虚劳损、腹内冷痛、食欲不振及脚气痹弱、筋骨疼痛等症。以下是其解析与应用要点:

组成与配伍分析

君药

石斛(4两):滋阴养胃,强筋骨,治虚劳羸弱。

牛膝(3两):补肝肾,强筋骨,引药下行,尤宜脚气痹弱。

臣药

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甘草:补气健脾,增强运化,改善食欲不振。

丹参、当归、川芎:活血养血,治血虚风痹。

杜仲、薯蓣(山药):补肝肾,强腰膝。

佐使药

防风、桂心:祛风散寒,温通经脉。

干姜、陈皮、茯苓:温中化湿,理气健脾。

五味子:敛肺滋肾,防温燥伤阴。

功效与主治

核心功效:益气血、祛风湿、温中散寒、强筋骨。

适应症:

虚劳风湿:久病体虚,腹冷食少,乏力。

脚气痹弱:下肢痿软、筋骨疼痛(类似现代营养不良性神经炎或慢性关节炎)。

制法与用法

炮制:

药物切细,生绢袋包,浸于清酒5斗(约30升)中,密封7日。

服法:

初服3合(约60ml),每日2次,渐增至1盏(约200ml)。

温热服,以助药力发散。

现代应用参考

适用人群:

慢性疲劳综合征、消化不良伴畏寒者;

退行性关节病、腰膝酸软属气血不足者。

注意事项:

酒精过敏或肝病患者慎用;

阴虚火旺(口干舌燥、潮热)者忌用;

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(原方剂量较大)。

与《普济方》其他记载的关联

原书提及此方兼治脚气痹弱,可能与牛膝、杜仲的强筋骨作用及酒剂的活血特性有关,提示其对下肢循环障碍的改善潜力。

如需使用,建议结合体质辨证,并注意古方剂量与现代换算(如1两≈30g,需根据实际调整)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